论毛泽东、刘少奇在五七整风运动中的认识分歧

 驾驭美好   2024-09-24 19:51   207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一、五七整风运动的背景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抨击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这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西方国家趁机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浪潮,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动乱,甚至威胁到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动荡波及到中国,在一些人中引起思想混乱,并出现了一些闹事事件,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一些农民闹退社等。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刘少奇也在4月28日做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明确提出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列举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种种表现形式,并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了重要阐述。  

  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了进行整风运动的通知。毛泽东和刘少奇都认为,整风运动是改进党的作风、改善党同人民关系的有效方式。因此,他们都希望再次通过整风,以便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是,两人在整风方式上却存在着分歧:毛泽东主张党外整风(即全社会参与党的整风),刘少奇则主张党内整风(把整风活动限制在党内)。上述分歧源于对党外整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上的差异。  

  二、毛泽东:党外整风  

  1957年的党外整风,是学术文艺上的“双百”方针和对民主党派关系上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由于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全社会参与党的整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参与党的整风。毛泽东在1956年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他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肯定“双百”方针,意味着对知识分子给予足够的言论自由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因此,欢迎党外人士参与党的整风,对党提出批评,与坚持“双百”方针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双百”方针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发展的逻辑必然。  

  为了使整风运动顺利进行,毛泽东积极游说。他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建设社会主义不但需要共产党员,还需要党外人士。“仅仅依靠我们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一批党外的志士仁人”。党外人士的作用除了献言献策外,还要对共产党提出批评,以利于共产党的改进。第二,要人民把不满发泄出来,缓和人民内部矛盾。“在过去的几年运动中,群众……有段难过的日子,我们应当给他们一个喘气的机会。他们应当有机会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意见。”第三,共产党不怕批评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真理是在我们方面,工农基本群众是在我们方面。”第四,真理是在同错误的斗争中成长的。即使是错误的批评意见也不可怕,在同它们作斗争的过程中,真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以上理由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毛泽东想通过此次整风消除官僚主义,以缓和人民内部矛盾。在他看来,官僚主义是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造成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而消除官僚主义仅靠党内整风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党外整风。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官僚主义成为党的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对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做了分析:“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减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这样下去,势必破坏党的优良作风以及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因此,针对官僚主义现象,他愤怒地说:“官僚主义,其罪恶的严重性,不是‘不如贪污’,而是大于贪污。”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官僚主义现象更严重地发展起来,不仅渗透到国家机关,而且渗透到党内。毛泽东感到很忧虑:“各阶层人民相当普遍地不满意我们许多干部的强迫命令主义的恶劣作风,……如不及时加以整顿,即将脱离群众。”因此,他提出打倒官僚主义:“有些人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在他看来,官僚主义对党的危害大于主观主义,已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如不加以解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毛泽东在实践中认识到,光靠党内整风,不能有效地消除官僚主义。要消除官僚主义,必须有来自外部的批评。党外批评对反对党内的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他意识到不让人民说话的危险:“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不让发表错误意见,结果错误意见还是存在着”,因此,“把人民当作敌人压是很危险的。”当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动乱,国内也出现一些闹事事件时,毛泽东便考虑让人们把不满表达出来,以便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改善党的领导。因此,当中共开展整风运动时,毛泽东决定采用党外整风的方式。  

  毛泽东不但考虑了党外整风的必要性,还考虑了党外整风的可能性。基于以下两点认识,毛泽东认为党外整风是可行的。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性质还是持积极估计的。“这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知识分子懂得“如果离开社会主义事业,离开共产党所领导的劳动人民,他们就会无所依靠,而不可能有任何光明的前途。”在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他认为,“赞成而且比较熟悉的,占少数;反对的也占少数;多数人是赞成但不熟悉,赞成的程度又很不相同。”他们中的多数人尽管不太熟悉马克思主义,但却赞成马克思主义,而且“我国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是愿意进步的,愿意改造的,是可以改造的。”即使有一些共产党的“反对派”,也“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基于对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性质的积极估计,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在整风运动中的言论,不会超出党所能容忍的范围。正如一位当时在政府担任部长的非党人士说:“尊敬的毛以为民主党派会很有礼貌有限度地提出一些批评意见。”  

  毛泽东提倡党外整风,还同他对党领导国家和社会的自信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党有很大的力量和很高的威信,掌握着国家政权,并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提出,“不要怕放,不要怕批评,也不要怕毒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不怕批评,它是批评不倒的。共产党、人民政府也是这样,也不怕批评,也批评不倒。”针对党内对党外鸣放所产生的担忧,毛泽东指出:“某些错误的东西的存在是并不奇怪的,也是用不着害怕的,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学会同它作斗争。”他自信地说:“在匈牙利,大民主一来,把党政军都搞垮了。在中国,这一条是不会发生的。几个学生娃娃一冲,党政军都全部瓦解,那除非我们这些人都是饭桶。”正是出于对党控制国家和社会的自信,他才大胆地推行党外整风。  

  三、刘少奇:党内整风  

  与毛泽东的观点相反,刘少奇反对党外整风,主张把整风限制在党内。从现有的资料看,刘少奇在讲话中,从未提到过欢迎党外人士参与党的整风诸如此类的话。他所提到的都是党内整风。他说:“整风整什么?认真学习文件,联系实际,讨论问题,检查自己的思想。”他进一步阐释:“就是要整这个风,联系个人思想,认真进行自我批评。在讨论中也要互相批评,彼此熟悉的同志,更可以进行同志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批评。”上述讲话是刘少奇在1957年5月7日的讲话《关于高级党校学员整风问题的谈话》中的内容。当刘少奇在高级党校作这篇讲话时,整风运动已开始近十天,他选择这个时间去高级党校作这样的讲话,很可能是想把整风限制在党内。  

  刘少奇反对党外整风的原因有:第一,必要性。党外整风没有必要,党内整风就足以解决问题。因为,主观主义而不是官僚主义,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要消除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方式是消除主观主义。消除主观主义,党内整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不需要党外人士参与。第二,可能性。党外整风有很大风险,很可能导致社会混乱。党外人士很可能利用整风的机会,向党发起进攻。  

  刘少奇认为,主观主义比官僚主义对党的危害大。刘少奇在提到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时,总把主观主义放在前面。在中共中央发出整风指示的同一天,刘少奇作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他讲到:“如果讲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在今天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大家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么首先要在共产党内部解决,而且首先在共产党的干部中间解决。要把我们共产党干部中间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以及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搞得少一点。越搞越少才好。”他这句话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把整风限制在党内,即“首先要在共产党内部解决”:二是把主观主义放到官僚主义前面,这正好与同一天中央发出的整风指示中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排序相反(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主要体现了毛泽东的意志),此举意在强调主观主义对党的危害最大。让人们把目光主要放在克服主观主义上。  

  刘少奇把主观主义当作最大危害,是因为他把党产生错误的主要根源,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都归结于它。他说:“主观主义的错误在目前我们许多干部的思想上和工作中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使我们的工作受到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要使我们党今后继续保持正确的、健全的领导,根本的问题在于减少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在总结党的经验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充分地说明了克服思想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是保证党的工作顺利发展、避免重大错误的根本关键。”  

  人民内部矛盾也主要是由党内主观主义引起的。所以,当刘少奇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列举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后,把它们的原因归结到主观主义上:“认识矛盾的性质,而后决定处理的方针和方法。对矛盾的性质认识不清楚,矛盾的性质确定错了,在处理方针上就要犯错误;方针错了,那在一系列的具体办法上都要犯错误。”如果党犯主观主义错误,便会导致党的方针和一系列具体的方法上的错误,进而导致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并且既有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因为这些错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刘少奇认为,主观主义的解决方式应该采取系统学习和党内整风的方式,根本没有必要采取党外整风。他指出,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必须进行有系统的努力来提高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水平。首先,必须认真地加强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的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使他们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在复杂的情况中判断方向、辨明是非的能力,并且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整理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经验中找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第二,必须加强在广大的新党员中理论和实际统一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获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党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现状的基本知识,认识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而在知识分子新党员中,则要特别着重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第三,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工作。……使这一系列研究适合于当前党的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适合于向广大党员和广大青年进行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迫切需要。他还指出:“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应当大大加强对于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刘少奇给党的主观主义开的药方是学习和党内整风,而非党外整风。  

  在刘少奇看来,党外整风没必要,还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加深。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动荡局势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闹事事件。在这种状况下,实行党外整风,不但对帮助党改进自己的作风无益,还会使党成为矛头所向,从而使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并造成社会的混乱。  

  综上所述,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方式上,毛泽东主张党外整风,刘少奇主张党内整风。他们的分歧源于对党外整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不同认识。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消除官僚主义必须靠党外整风;知识分子的性质与表现以及党对国家政权牢牢控制决定了党外整风不会出现社会动乱。刘少奇认为,主观主义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消除主观主义党内整风就够了,用不着党外整风;党外整风会使党成为矛头所向,激化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社会混乱。最终,毛泽东的意见占据了上风,中共中央号召全社会参与共产党的整风。不幸的是,整风运动进行不久,转向反右运动。  

  ——原文出处:北京党史

赞赏即可获赠9卷《毛泽东年谱》

爆文荐读
1.
要把中国变成器官移植大国!
1.
邓小平私有化改革摧毁了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2.
历史该如何评价朱镕基?
3.
文革真相及邓罪行都藏在《毛泽东年谱》,派送中…
 相关文章  关键词: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